手把手教你認石斑魚——白線光腭鱸
如何鑒定白線光腭鱸?
① 體修長,頭部較尖(具體可看:體高短于頭長,以及體長通常是體高的3.1-3.7倍);
② 成魚體色為綠色或淺褐色。幼魚為金黃色;
③ 魚體側、頭部、背鰭以及尾鰭基部均分布有橘紅色斑點;
④ 從頭部到體側共4條白色縱帶,幼魚尾鰭和背鰭基部有黑斑;
⑤ 尾鰭圓形;
⑥ 背鰭鰭棘11根,臀鰭3根。
根據以上特征,當我們遇到一條白線光腭鱸的時候,就能準確地辨認出來。
更為詳細的有關白線光腭鱸的介紹現在正式開始。
白線光腭鱸俗稱白線鲙、白線鱸,英文名Slender rockcod/White-lined Grouper。對于一個物種的認知,有時候從其名字就能略窺一二。所謂“白線”,指得就是白線光腭鱸身上非常明顯的4條白色縱帶;Slender,細長的、苗條的,說得則是白線光腭鱸修長的體型。當然,從其名字所能知曉的不過是冰山一角,甚至很容易因為這些較為寬泛的辨別特征而將物種混淆。
譬如之前介紹過的煙鱸,很多人誤以為“黑包公”就是煙鱸,盡管煙鱸的確通體黝黑,然而我們通常所說的“黑包公”指得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種,斜帶髭鯛Hapalogenys nigripinnis。因此,要想準確無誤地辨認白線光腭鱸,還請各位看官繼續看下面的內容以分曉。
白線光腭鱸の形態特征
白線光腭鱸,體修長,成魚體色為綠色至灰褐色,體側、頭部、背鰭以及尾鰭基部均散布著橘紅色的斑點;從頭部到體側共有4條白色縱帶;背鰭鰭條,臀鰭和尾鰭皆透明,背鰭有鰭棘11根,臀鰭鰭棘3根,尾鰭為圓形。
白線光腭鱸幼魚又與成魚稍有不同。幼魚體長一般小于8厘米,體色為金黃色,體側有多條縱帶,但是縱帶邊緣色深,縱帶整體為淺灰藍色,并且在幼魚的尾鰭基部常有1-2個藍色邊緣的黑斑,而在背鰭基部有1個藍色邊緣的黑斑,在幼魚鼻孔前方每側還各有一個瘦長的黑斑。
白線光腭鱸の地理分布
白線光腭鱸是一種分布很廣泛的印度-太平洋種。它的分布范圍:西達紅海,東至鳳凰島,北達日本,南到澳大利亞。在熱帶印度洋海域的所有島嶼幾乎都有白線光腭鱸的蹤跡。在我國,則主要分布在福建沿海、臺灣南部、澎湖等地。
白線光腭鱸の生態習性
白線光腭鱸同樣也是珊瑚礁魚類,通常棲息在水深5-80m水質清澈的海區,以魚類和甲殼類為食。在其幼魚階段,白線光腭鱸常常模仿紫色海豬魚Halichoeres purpurescens以及海豬魚屬的其他一些種類的體色,在海浪較洶涌的海區,白線光腭鱸幼魚還會擬態為海豬魚屬的其他一些種類甚至是一些深色的雀鯛。
這是因為白線光腭鱸幼魚所擬態的這些種類通常都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而這些種類通常對白線光腭鱸幼魚愛吃的小魚和甲殼類動物是無害的。因此,機智的白線光腭鱸幼魚為了迷惑自己的獵物,就常擬態為無害的海豬魚類,偷偷接近,出其不意,然后將獵物吞食。
成年紫色海豬魚體長最大才13cm,和白線光腭鱸幼魚的體長十分接近。二者一對比,不禁佩服幼魚高超的擬態手段~但是紫色海豬魚的背鰭鰭棘數為9,而白線光腭鱸的背鰭鰭棘數為11,憑著這個特征,任二者再像也將難逃機智的你的法眼。
在2008年IUCN紅名單中,雖然白線光腭鱸的資源量被評估為Least Concern,不屬于近危種類,這是因為近年來有關于白線光腭鱸的捕撈、研究數據不足,而無法判斷白線光腭鱸的數量是否有所下降,但是近年來的珊瑚礁白化、棲息地的喪失很有可能使得白線光腭鱸的數量有所下降。